防範香港收數騙局:三大實用建議
在社交媒體如Threads、Instagram或WhatsApp上,經常有人分享「快速收數」的成功案例,吸引不少人關注。如果你正面臨朋友或商業伙伴欠款不還的情況,可能會心動聯繫所謂的「收數專家」。然而,這些案例背後可能暗藏騙局,不僅無法追回欠款,還可能讓你損失金錢,甚至牽涉法律風險。
香港的收數行業雖未有正式發牌制度,但受到香港金融管理局(金管局)及地產代理監管局等機構的間接監管,確保追債過程合法且合乎道德。然而,部分騙徒利用收數行業的負面形象,冒充合法公司,誘騙急於解決債務問題的市民。
騙徒如何設局?
騙徒通常透過社交平台精心布局。他們會發佈大量「成功追債」的故事,假扮專業人士與網友互動,建立信任感。受害者往往是急於追討私人貸款或投資款項的人士,於是主動透過WhatsApp聯繫。騙徒的WhatsApp帳號通常只負責初步接洽,隨後將你轉介至「追債專員」或「行動團隊」。
這些「專員」會提供報價,要求支付數千元的「前期費用」,如「資料搜集費」或「調查費」,並聲稱會從追回的欠款中抽取佣金,模擬正規公司的運作模式。他們可能頻繁聯繫,催促你迅速決定。一旦你同意,騙徒會要求你提供身份證及住址證明,並指示轉賬至不明個人戶口。為增強可信度,他們可能發送偽造的收據或發票,甚至盜用真實公司的資料。
付款後,騙徒會假裝展開追債,叮囑你避免聯繫欠債人。一至兩週後,他們可能聲稱已找到欠債人,但要求額外支付「監控費」或「執行費」。若你繼續付款,他們可能編造故事,稱欠款已追回並約定當面交收。然而,在交收前,他們可能突然聲稱「負責人因違規被警方扣留」,要求你簽署偽造的律師授權書或商業合同,聲稱需用於「法律程序」。這些文件均是假的,旨在進一步騙取金錢。
整個過程,受害者無法與騙徒直接見面,僅能透過WhatsApp通話聯繫,而騙徒的電話號碼通常無法通過正常途徑接通。他們分工明確,逐步誘導受害者墮入陷阱。
法律風險不容忽視
急於追債的受害者可能在不知情下簽署偽造文件,涉嫌觸犯嚴重罪行。例如,簽署偽造的授權書或商業合同,可能違反《盜竊罪條例》第16A條(欺詐罪)或《刑事罪行條例》第71條(製造虛假文書罪)。此外,轉賬至不明個人戶口可能被視為涉及《有組織及嚴重罪行條例》第25(1)條的洗黑錢罪。
更危險的是,騙徒可能利用你提供的身份證及住址證明進行其他犯罪活動,例如冒用你的身份申請貸款或詐騙他人,令你無辜成為嫌疑犯。若發現受騙,應立即向警方報案。選擇合法追債途徑,如聘請正規收數公司、向小額錢債審裁處申請,或委託律師發出追債信,是更安全的做法。
驗證公司真偽
透過Google搜索公司名稱,查閱其官方網站及背景資料。確認聯繫電話是否與公司官方資料一致,或直接致電核實對方身份。你亦可透過稅務局「稅務易」網站查詢商業登記號碼,確保公司合法註冊。
警惕異常收費
正規收數公司通常從追回的欠款中抽取佣金,而不會要求高額前期費用。若對方要求轉賬至個人戶口,或支付「資料費」「監控費」等不明費用,極有可能是詐騙。
謹慎處理文件
簽署任何文件前,務必仔細檢查內容及來源。避免簽署不明文件,因偽造文件可能導致法律後果。正規文件應由合法公司或律師行提供,清楚列明條款及責任。
總結
追討欠款應選擇合法途徑,避免因心急而誤信騙徒。保護個人資料,謹慎處理金錢交易,才能遠離收數騙局。從今天起,保持警惕,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!
如需更多追債資訊,可查詢正規收數公司或諮詢法律專業人士,保障你的權益。